英國管即F調雙簧管、中音雙簧管,比雙簧管的音域低五度,音色比雙簧管濃郁而蒼涼,聽起來如泣如訴。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曲》 第二樂章主題和西貝柳斯的交響詩《圖奧內拉的天鵝》都是以英國管來演奏。
雙簧管最初形成于17世紀中葉,18世紀時得到廣泛使用。雙簧管在樂隊中常擔任主要旋律的演奏, 是出色的獨奏樂器,同時也善于合奏和伴奏。此外它還是交響樂隊里的調音基準樂器(樂隊以雙簧管的小字一組的A音定音)。
單簧管又稱“黑管”,是一種音域寬廣的簧片樂器。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號角和風笛,一般認為 是從一種類似豎笛的單簧片樂器蘆笛演變而來?,F代的單簧管是德國笛子制作人約翰?丹納在1690年發明的,此后屢經改進,最終由德國長笛演奏家特奧巴爾德?波姆定型。
短笛是長笛的變種樂器,是交響樂隊中音域最高的樂器,通常由第二長笛手吹奏。由于音色尖銳, 富于穿透力,有節制,審慎地使用可使整個樂隊的樂聲更加響亮、有力而輝煌。常用來表現勝利凱旋、熱烈歡舞或描寫暴風雨中的風聲呼嘯等。
長笛的流傳已有好幾個世紀,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當時它還只是豎吹的上面開孔的粘土管。到了海頓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長笛已成為交響樂隊中的固定樂器。19世紀初, 隨著特奧巴爾德?波姆發明的按鍵裝置(后來亦被用于單簧管、雙簧管和大管等),長笛完成了定型。
應用譜號:低音譜號,不移調高八度記譜。 結構組成:類似電吉它,從外形上看也同電吉它差不多,但只有四根弦,以電吉它的后四根弦低八度定音
應用譜號:古箏樂曲一般為簡譜記譜方式,也有用五線譜的記譜方式. 古箏結構組成:古箏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樂器,分為琴身(由共鳴箱和支架構成)和琴弦系統(包括琴弦、弦軸、前梁、后梁和音柱)兩大部分。目前古箏的弦數在十九弦到二十六弦之間,有多種規格。
結構組成:由頭部、頸部和腹部三部分構成: 頭部:包括琴頭、弦槽和弦軸; 頸部:包括山口、相、琴枕和琴頸; 腹部:包括品、面板、復手、琴背和琴弦(4根)。 使用材質:頭部、頸部多由紅木或牛角、象牙、玉石等原料制作;腹部面板多為桐木或柏木制成,品多為竹制或牛角制,琴弦為鋼絲弦或尼龍弦。
別稱雅號:“琴”、“七弦琴” 結構組成:型制多樣,現今以“仲尼式”最為多見。一般分為琴體(即共鳴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軫、雁足等部分組成)和琴弦系統(包括琴弦七根和岳山、龍齦、琴徽等部分)
結構組成:二胡由琴頭、弦軸、琴桿、千斤、琴碼、琴筒、琴弦和琴弓八大部分構成。 二胡制作材質:大部分結構為紅木或楠木所制,二胡琴弦多為金屬弦或金屬纏弦,二胡琴弓為馬尾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