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記譜法,是指將音樂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演奏或演唱的方法??陀^上看,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了許許多多的記譜法,諸如減字譜、工尺譜等等。不過,作為現今被世界各國所普遍采用的記譜法--五線譜和簡譜都產生于歐洲,用字母來命名音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而五線譜的發明最晚也可以上溯到9世紀的意大利,至于
音列 將樂音體系中的音按高低次序(上行或下行)排列起來,叫做"音列"。實際音樂生活中使用這個術語的情形是: (1)用以表述某件樂器或歌唱聲部的音列。 (2)用以表述任何樂曲、樂曲片段或其中一些旋律的音列。 (3)用以表述完整的樂音體系的音列。
一般情況常常是這樣的,比如一個管弦樂隊,既有用十二平均律來演奏的,也有用五度相生律來演奏的,還有用純律來演奏的,如此三種不同的律制的混合使用,難免在"音準"(即以某一律制的音高為標準)上造成一定的差異或不適。對此,在具體的演奏時,常常是通過演奏者對不同音高的音的適當調整加以解決的,直至人的耳朵可以接
用泛音列中第二分音與第三分音之間的純五度關系,再加入第四分音與第五分音之間的大三度作為生律要素,從而構成各律的律制,稱為?'純律"。 在純律中,第一分音與第二分音之間的純八度關系、第二分音與第三分音之間的純五度關系和第四分音與第五分音之間的大三度關系,可以看成是構成純律的基本材料
用五度相生律的生律方法,從主音C起,向上連取五律(即:C-一G-D-A_一EI_B),向下取一律(即:C-一F),然后將所得七個音放人一個八度內,即可構成五度相生律大音階。如: (大全音)(大全音)(小半音)(大全音)(大全音)Ck全音)(小半音)
按純五度關系相繼生成次一律的律制,稱為五度相生律,簡稱"五度律"。而將一個八度作十二等份分割的律制則稱為十二平均律,簡稱"平均律"。平均律的本質體現為十二個半音全部相等。 下面將五度律與平均律作一簡要比較。
所謂"音差",是指音高之間的細微差別。上面所說的24音分的差異,在律學上就叫做"古代音差"。 古代音差的形成原因是:按照十二平均律的計算方法,純五度(如一9之間)為700音分。但是,經過科學的測算證實,亦即按照泛音列的第二分音與第三分音所構成的純五度,恰恰應該是702音分,因此,五度相生律按純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