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劇是《寶蓮燈》,它由北京舞蹈學校第一屆舞蹈編導培訓班學員李仲林和黃伯壽在蘇聯專家查普林和我國著名京劇藝術家李少春的具體指導幫助下創作出來的。
20世紀50年代初期全國各地相繼建立專業舞蹈團體和大批的業余舞蹈團體,舞蹈人才供不應求。為了舞蹈藝術事業的發展,不斷滿足社會需要,1954年,正式建立北京舞蹈學校,由著名舞蹈家戴愛蓮任第一任校長。
世界上最早一部芭蕾舞劇作品是《皇后的喜劇芭蕾》,它上演于1581年,舞劇全長5小時,是將詩歌、音樂、舞蹈、啞劇、戲劇、朗誦、雜耍、布景融為一體的芭蕾舞劇。表演題材取自古希臘神話。具體內容是女妖與太陽神阿波羅及其他眾神的搏斗,最后敗降在國王腳下。舞劇采用了以往從未見過的道具、服裝、布景,扮演者均為王宮
"席間芭蕾"原是一種穿插于宴會活動中的舞蹈,它是貴族娛樂性舞蹈。后來,歌舞與宴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節目,人們把音樂、舞蹈、詩歌和啞劇融入宴會中每一程序上,同時,還穿插一些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這種演出形式在意大利上層社會、貴族之間幾百年間極為流行。
芭蕾藝術起源于意大利,興盛于法國,并先后在俄羅斯、美國發展起來。作為一門世界性藝術,它是在自然淳樸的民間舞基礎上,又經過宮廷職業舞蹈家的提煉加工之后形成的表演性很強的舞蹈藝術,也是一種重現古希臘詩、樂、舞三位一體藝術風采的綜合性藝術。自15世紀之后,歷經了古典芭蕾、啟蒙芭蕾、浪漫芭蕾、交響芭蕾、現代
文藝復興的思潮對歐洲的舞蹈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舞蹈已不再受基督教的控制,它得到了充分自由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宮廷禮儀舞蹈;二是芭蕾舞。
歐洲中世紀早期封建社會舞蹈包括宗教性的內容和民間的生活習俗。宗教舞蹈有"天主教"舞蹈和"死神之舞"。早期基督教舞蹈大約有四種:一是節日里的祭祀舞蹈;二是祭祀圣·約翰的舞蹈;三是禱告上帝的圣歌隊舞;四是洗禮之舞。早期基督教不排斥舞蹈,教徒們認為只有跳舞才能靠近上帝。
非洲舞蹈的動作特點是:粗放剽悍、夸張熱烈、自由奔放、充滿激情。它以上下蹦跳,騰空踢腳,扭擺腰臀為其特色。非洲南部舞蹈講究胯部動作靈活自如,非洲北部的舞蹈動作多集中于胸部、兩臂和頭部,動作剛勁有力。
非洲黑人舞蹈集中體現在宗教舞蹈、模仿舞蹈、象征舞蹈、大眾舞蹈四個方面。(1)宗教舞蹈:常常在宗教祭祀活動中表演,如祈求神靈、祭典祖先、祈禱農業豐收、人丁興旺等儀式上表演。這類舞蹈往往以面具舞的形式出現。它包括拜神舞、驅邪舞、葬禮舞、求雨舞、念咒舞、祈求漁獵成功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