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育才學校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創辦。舞蹈是育才學校學生的必修課,舞蹈家戴蓮先生深為感動,她義務為學生輔導舞蹈,并組建了育才學校舞蹈組。與她一起的舞蹈家還有隆征丘、彭松、黃子龍、葉寧等,他們創作了一些民間舞和邊疆舞蹈,影響很大,使育才學校成為校園舞蹈藝術活動中心
抗日戰爭時期聯合劇團創作了大型歌舞《抗日根據地大活報》。該劇3幕12場,歌舞主要表現了八路軍英勇抗擊日寇,發動地雷戰、地道戰、人民戰爭,最后殲滅日寇取得勝利的內容。舞蹈采用了歌、舞、朗誦的藝術形式,使舞劇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受到當時廣大軍民的歡迎
新秧歌運動是毛澤東同志為端正文藝工作者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而發表的一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不久,在延安文藝界進行整風,然后,發起的一場舞秧歌的運動。這場秧歌運動的意義在于:它使古老的漢族民間舞蹈重新煥發了藝術生命,并配合政治運動,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七七事變"不久,日軍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這一時期,文藝宣傳的任務是"抗日救國"。這一時期,先后成立的劇社有:星火劇社、戰斗劇社、人民抗日劇社。主要舞蹈作品有:《東渡黃河舞》、《搖船舞》、《陸??哲娍倓訂T舞》、《抗日舞》、《擴紅活報》、《鋤頭舞》、《紅纓槍舞》等。
我國第一個革命文藝團體創建于1932年春,其名稱是"八一劇團",由紅軍學校政治部直接領導。當時,趙品三任團長,除此之外,舞蹈家李伯釗、劉月華等人為它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大赤色跳舞明星指的是蘇區著名舞蹈家,李伯釗、石聯星、劉月華。 李伯釗,重慶人,學生時代就參加了革命,她曾在蘇聯留學4年,接受了蘇聯芭蕾舞和蘇聯民間舞教育,回國后,她創作了系列革命歌舞,在當時影響很大。 石聯星,湖北人,在蘇區主要從事戲劇工作,她多才多藝,與其他舞蹈家合作編演了《農民舞》、《工人
蘇區歌舞是在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紅色根據地生成的藝術品種,它積極配合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任務,排演了具有鮮明革命思想的作品,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組織群眾普遍開展土地革命,動員青年參軍,婦女放足等方面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對革命勝利之后美好生活憧憬的舞蹈作品,蘇區歌舞的代表作品有:《紅旗再起》、《分田歌》、《
西方舞蹈充斥于中國大地,中國邊疆少數民族舞蹈被遺忘在一旁,精通芭蕾舞、現代舞的華僑舞蹈家戴愛蓮先生對祖國的民族舞蹈卻情有獨鐘,她不辭艱難,深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挖掘搜集民間舞蹈,將民間舞蹈搬上都市舞臺,給中國舞蹈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因此說,邊疆舞蹈最初由戴愛蓮先生整理創作。
新舞蹈藝術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新文化運動來自國民民族振興的覺醒,在對封建吃人的禮教展開猛烈的抨擊中獲得民族復興的青春活力。新舞蹈藝術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形成,其先驅者為吳曉邦,他用在日本學習的先進舞蹈表現手段編演了系列的歌頌真、善、美,鞭笞假、惡、丑的舞蹈作品和反映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生